全球主要黃金市場
http://big5.jrj.com.cn/gate/big5/fin...il_60203.shtml
《黃金投資實戰必讀》清華大學出版社作者:段世華
黃金市場(Gold Market)是買賣雙方集中進行黃金買賣的交易中心,提供即期和遠期交易,允許交易商進行實物交易或者期權期貨交易,進行投資、投機、套利、避險、套期保值等各種操作,黃金市場是各國完整的金融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全球的黃金市場主要分佈在
歐、亞、北美三個區域。歐洲以
倫敦、蘇黎士黃金市場為代表;亞洲主要以
香港、東京、上海為代表;北美主要以
紐約、芝加哥和加拿大的
溫尼伯為代表。幾大市場組成了
全球24小時的黃金交易系統。
按照市場結構的演變,可以將世界黃金市場演變分成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5—1968年,西方工業國建立黃金總庫,把私人交易的黃金價格和官方美元價格聯繫起來,以此控制黃金的市場價格。
第二階段:1968—1972年,放棄黃金總庫,建立雙重黃金市場。目的是把各國中央銀行之間的黃金交易和私人黃金市場隔離開來。1972年加拿大溫尼伯格商品交易所試驗黃金期貨。
第三階段:1973—1982年,1973年美元和黃金脫鉤,西方主要工業國放棄雙重黃金市場,形成統一的國際黃金現貨市場。其間美國政府和IMF多次拍賣黃金。1975年美國政府允許私人買賣、儲備黃金。為增加黃金市場流動性,1974年COMEX引入黃金期貨,1982年引入黃金期權。
第四階段:1983—1992年,金融自由化的浪潮推動世界黃金市場進一步開放,以倫敦為交易中心、蘇黎士為轉運中心,聯結東京、中國香港、紐約、開普敦等地的世界市場運作模式基本成型。1988年倫敦黃金市場重組,傳統封閉的黃金經紀業務逐步向其他金融機構開放。黃金銀行為仲介,黃金市場和其他金融市場的聯繫更為緊密。
第五階段:1993年至今,銀行推出多樣化的場外黃金衍生工具、融資工具。各國央行在管理黃金儲備上更積極地利用國際黃金市場。
世界黃金市場架構
1.美國黃金市場
美國黃金市場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主要原因是1977年後,美元貶值,美國人(以法人團體為主)為了套期保值和投資增值獲利發展起來的。美國黃金市場由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CME集團的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等五家交易所構成。
美國黃金市場以做黃金期貨交易為主,目前紐約黃金市場已成為世界上交易量最大和最活躍的期金市場。紐約商品交易所(The New York Mercantile Exchange,Inc.)是世界最具規模的商品交易所,同時是世界最早的黃金期貨市場。根據紐約商品交易所的界定,它的期貨交易分為NYMEX和COMEX兩大分部,NYMEX負責能源、鉑金及鈀金交易,其餘的金屬(包括黃金)歸COMEX負責。COMEX目前交易的品種有黃金期貨、迷你期貨、期權和基金。COMEX的黃金交易往往可以主導世界金價的走向,實際黃金實物的交收佔很少的比例。參與COMEX黃金買賣以大型的對衝基金及機構投資者為主,他們的買賣對金市產生極大的交易動力。龐大的交易量吸引了眾多投機者加入,整個黃金期貨交易市場有很高的市場流動性。特別要重視的是世界最大的黃金ETF SPDR也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很好地聯通了證券和黃金實物之間的投資。
2.倫敦黃金市場
倫敦黃金市場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市場,其發展歷史可追溯到300多年前。1804年,倫敦取代阿姆斯特丹成為世界黃金交易的中心。1919年倫敦金市正式成立,每天進行上午和下午的兩次黃金定盤價。由五大金行定出當日的黃金市場價格,該價格影響到紐約和中國香港的交易。黃金市場的供應者主要是南非。倫敦黃金市場的特點之一是交易制度比較特別。狹義地說,倫敦黃金市場主要指倫敦金銀市場協會(London Bullion Market Association,LBMA),該市場不以交易所形式存在,而是OTC市場。LBMA充當的角色是會員與交易對手的協調者,其主要職責是作為市場與規則制定者之間的橋梁,通過其職員及委員會的工作,確保倫敦始終能夠滿足世界金銀市場革新的需求。其運作方式是通過無形方式——會員的業務網路來完成。LBMA的會員主要有兩類:做市商和普通會員。做市商目前有9家,均為知名投行,如巴克萊銀行、德意志銀行、匯豐銀行、高盛公司、JP·摩根等。LBMA黃金的最小交易量為1 000金衡制盎司,標準金成色為99.5%。
3.蘇黎士黃金市場
蘇黎士黃金市場是二戰後發展起來的世界黃金市場。由於瑞士特殊的銀行體系和輔助性的黃金交易服務體系,為黃金買賣者提供了一個既自由又保密的環境。瑞士與南非簽訂優惠協議,獲得了80%的南非金,前蘇聯的黃金也聚集於此,使得瑞士不僅是世界上新增黃金的最大中轉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黃金的存儲與借貸中心。蘇黎士黃金市場在世界黃金市場上的地位僅次於倫敦。
蘇黎士黃金市場沒有正式的組織結構,由瑞士三大銀行——瑞士銀行、瑞士信貸銀行和瑞士聯合銀行負責清算結賬。三大銀行不僅可代客戶交易,而且黃金交易也是這三家銀行本身的主要業務。蘇黎士黃金總庫(Zurich Gold Pool)建立在瑞士三大銀行非正式協商的基礎上,不受政府管轄,作為交易商的聯合體與清算系統混合體在市場上起仲介作用。
蘇黎士黃金市場無金價定盤制度,在每個交易日特定時間,根據供需狀況議定當日交易金價,這一價格為蘇黎士黃金官價。全日金價在此基礎上的波動無漲停板限制。蘇黎士金市的金條規格與倫敦金市相同,可方便參與者同時利用倫敦市場,增加流通性,其交易為99.5%的成色金,交割地點為蘇黎士的黃金庫或其他指定保管庫。
4.東京黃金市場
日本黃金交易所成立於1981年4月,1982年開設期貨,為日本的黃金業者提供了一個具有透明度和有效率的交易平臺。之後在1984年與東京橡膠交易所等合併為東京工業品交易所。1991年4月,東京工業品交易所將黃金市場原有的日本傳統的定盤交易方式改為與世界主要市場一樣的動盤交易,同時引進電子螢幕交易系統,該系統完全實現了電子操作,遠端上控制。交易所又在配備全新系統的基礎上,採用全電子化連續交易技術。2004年,黃金期權獲准上市,日本的黃金期貨市場更加活躍。據統計,2004年國外投資者在東京工業品交易所所佔份額為12.5%,在黃金這個品種上國外投資者所佔比重為13.67%。在24小時的黃金交易市場中,東京市場成為倫敦、紐約交易時間外的亞洲時段的重要交易市場。日本市場與歐美市場的不同之處在於,歐美的黃金市場以盎司/美元計而日本市場以日元/克計,每宗交易合約為1 000克,交收純度為99.99%的金錠,在指定的交割地點交割。
5.中國香港黃金市場
香港黃金市場已有90多年的歷史。以香港金銀貿易場的成立為標誌。1974年,香港政府撤銷了對黃金進出口的管制,此後香港金市發展極快。由於香港黃金市場在時差上剛好填補了紐約、芝加哥市場收市和倫敦開市前的空檔,可以連貫亞、歐、美,形成完整的世界黃金市場。其優越的地理條件引起了歐洲金商的注意,倫敦五大金商、瑞士三大銀行等紛紛來港設立分公司。他們將在倫敦交收的黃金買賣活動帶到香港,逐漸形成了一個無形的當地“倫敦金市場”,促使香港成為世界主要的黃金市場之一。
目前,香港黃金市場由三個市場組成:(1)香港金銀貿易市場,以華人資金商佔優勢,有固定買賣場所,主要交易的黃金規格為99標準金條,交易方式是公開喊價,現貨交易;(2)倫敦金市場,以國外資金商為主體,沒有固定交易場所;(3)黃金期貨市場,是一個正規的市場,其性質與美國的紐約和芝加哥的商品期貨交易所的黃金期貨性質是一樣的。交投方式正規,制度也比較健全,可彌補金銀貿易場的不足。
6.新加坡黃金所
新加坡黃金所成立於1978年11月,目前市場經營黃金現貨和2、4、6、8、10個月的5種期貨合約,標準金為100盎司的99.99%純金,設有停板限制。
7.中國黃金市場
中國大陸黃金市場有兩個主要的交易場所:上海黃金交易所黃金現貨交易和上海期貨交易所的黃金期貨交易。還有實行做市商模式(OTC)的天津貴金屬交易所。交易時間涵蓋從每日上午9點到次日淩晨2點30分的全球最主要交易時間段。
上海黃金交易所由中國人民銀行組建,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和誠實信用的原則組織黃金、白銀、鉑等貴金屬交易。交易所于2002年10月30日正式開業,標誌著中國黃金市場化邁出最重要的一步。截至2010年11月有會員162家,分散在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並且有外籍金融類會員;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統計數據,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黃金生產國和第二大消費國。目前會員單位中年產金量約佔全國的80%;用金量佔全國的90%;冶煉能力佔全國的90%。2009年,中國黃金年產量連續3年保持世界第一,消費量也逆市上升達到461.9噸,均創歷史新高。中國人的黃金消費、黃金投資比例逐年提高,中國貴金屬市場的投資前景備受國內外業內人士看好,上海黃金交易所的建立,與貨幣市場、證券市場、外匯市場等一起構築成中國完整的金融市場體系,現在上海黃金交易所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場內現貨黃金交易所。2008年1月9日上海期貨交易所的黃金期貨上市更是優化了中國黃金市場的結構,推動中國黃金衍生品市場的發展,截至2010年5月黃金期貨交易量已經排名全球第七。上海黃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貨交易所形成了中國現貨和衍生品的“兩翼”發展戰略。
2010年六部委聯合下發《關於促進黃金市場發展的若干意見》更是從國家戰略層面上確定黃金市場的重要性,加上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相信中國黃金市場是中國金融投資領域中繼股票、基金、期貨後的又一個世界級市場。